一、地下洞穴成因分類

地下洞穴按成因可分為以下類型:

(1)普通型(碳酸鹽)洞穴。大氣降雨補給地下形成的地下水流循環(huán)活動不斷對碳酸鹽巖體溶蝕而形成的巖溶洞穴。

(2)熱水型洞穴。在深部富集的熱水作用下形成的洞穴。

(3)硫酸鹽洞穴。深部富集H2S的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洞穴。

二、普通型(碳酸鹽)洞穴(溶腔)的分類

巖溶洞穴(溶腔)是地區(qū)巖溶化進程中,于碳酸鹽巖巖體中造就留下的獨特、復雜的腔體結(jié)構(gòu)。整個碳酸鹽巖分布地區(qū),在非特殊封閉的巖溶水文地質(zhì)條件下,由大氣降雨入滲地下匯成的水流交替循環(huán)作用形成的洞穴,都屬普通型洞穴。普通型洞穴就其成因和形態(tài)可分為以下三類:

(1)豎向洞穴。發(fā)育于垂直滲流帶內(nèi)、垂直延伸的洞穴,如落水洞、豎井等。

(2)橫向洞穴。發(fā)育于地下水水平循環(huán)帶內(nèi)的水平管道和洞室,如暗河溶道及其伴生的洞穴。

(3)豎向—橫向組合型。多層水平管道(溶洞)之間,通過傾斜通道或垂直管道將其連接成一體的地下組合結(jié)構(gòu)。

宜萬鐵路隧道巖溶遭遇的大型洞穴可分成以下兩類:

(1)干洞穴(溶腔)。由于排泄基準面下切,管道流亦隨之下切,留下多層洞穴,上部老的管道被棄置,被棄置的管道洞穴、腔體因不充水而成干洞穴。此等干洞穴與下部近代充水管道流(溶道)基本上下疊置,屬同一系統(tǒng),所以干洞穴一般都是過水通道,承接上部滲水并向下部近代管道流排泄。白云山隧道溶腔、魯竹壩2#隧道進口溶腔、龍麟宮隧道出口溶腔、云霧山隧道進口溶腔、白云山隧道等大多數(shù)溶腔屬此類。

(2)充水洞穴(溶腔、溶管)。一般為近代管道流及與近代管道流伴生的溶隙、腔體,如五爪觀隧道進口穿越的五爪觀暗河、馬鹿箐隧道遭遇的大坪暗河、別巖槽隧道出口揭露的廟坪暗河等及其連接管道洞穴屬此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