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濤

圖一為焦作北站站場

圖二為焦作北站老水塔

百年道清,百年北站,百年追夢,百年發(fā)展。焦作人的鐵路夢,始于承載屈辱的道清鐵路,而與道清鐵路一同誕生的焦作北站,從1905年至今,雖幾經變遷、幾經坎坷,卻從未被歷史抹去。

讓我們把鏡頭對準100多年前,焦作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(zhèn),就是因為一條飽含屈辱的鐵路,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。

1902年,清政府同英國福公司簽訂了修筑鐵路協(xié)議,允許福公司由河南道口鎮(zhèn)經河內縣清化鎮(zhèn)至山西澤州修筑澤道鐵路,路權屬于福公司。但因福公司的焦作、李封兩座煤礦仍未出煤,福公司恐養(yǎng)路費無著落,1905年由英國駐華公使出面與清政府督辦鐵路大臣簽訂了《道清鐵路借款合同》21條,將道口至清化一段鐵路經營權抵押給清政府。同年,清政府將這一段鐵路收歸國有,稱為道清鐵路,于1907年1月竣工通車,現(xiàn)遺址就在焦作北站轄內。

道清鐵路在收歸國有后,把當時的商貿重鎮(zhèn)清化同道口、甚至天津連在了一起,也讓焦作北站聲名遠揚。當時,焦作的煤炭、竹貨等源源不斷地通過鐵路運到了道口三里灣碼頭,然后通過衛(wèi)河水運直達天津;而天津的工業(yè)產品和洋貨也紛紛在焦作登場亮相。1907年4月,焦作北站開辦貨運業(yè)務,以運送煤炭為主。1909年,焦作路礦學堂 (今河南理工大學)隆重舉行開學典禮,這是外國公司提供經費在我國創(chuàng)辦的第一所鐵路礦業(yè)大學,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現(xiàn)代高等學校。

伴隨著后來持續(xù)戰(zhàn)亂的社會大形勢,道清鐵路歷經磨難,先后多次遭到破壞。尤其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道清鐵路飽受創(chuàng)傷,常陷于半癱瘓狀態(tài)。直到1949年5月5日,為支援解放戰(zhàn)爭,道清鐵路 (時稱新懷線)逐漸開始修復。隨著這條鐵路再次通車,焦作北站的客運、貨運業(yè)務告別蕭條,走向興盛。尤其是焦作煤炭行業(yè),在鐵路貨運的帶動下空前發(fā)展,極快地拉動了焦作整體地位的提升。

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,焦作北站平均每天向鄭州鐵路局申請550個車次,每天實際調度通行400個車次,運煤車輛就達350個車次。在當時鄭州局范圍內,焦作北站一天的裝車量能占到全局每日裝車量的1/8。然而,焦作北站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貨運、客運需要,焦作南站應運而生。至此,擁有南北兩座車站的焦作,開始為城市發(fā)展凝聚更多人氣。

1969年,承擔晉煤外運重任的月山站橫空出世,它承擔著新焦、太焦、焦枝、焦柳四線車流集散,并為鄭州北站 “分憂”的重任,使焦作晉煤外運咽喉之地的地位大大提升。2006年,焦作北站與月山站合并,統(tǒng)稱月山站,但焦作北站貨運站的主體作用沒有改變。2012年,焦作車務段成立,由焦作北站、月山站、焦作站、待王站等13個中間站組合形成的焦作車務段成為拉動焦作市發(fā)展的重要支柱。

一條路、一個站、一座城,息息相關,榮辱與共,攜手在歷史的長河中相伴成長,一路向前。

本文圖片均由張濤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