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首頁 > 鐵路文藝

“逗票”與阿爾巴尼亞電影

2015-04-02 09:24:33來源:用戶投稿作者:鐵路乘客

圖為電影 《寧死不屈》的海報

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大多對“逗票”這兩個字不大理解,聽我細細講來。在我的記憶里,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,在近20年的時間里,電影院一般除了放映電影版的8個樣板戲外,就只放映 《地道戰(zhàn)》 《地雷戰(zhàn)》 《平原游擊隊》等“革命故事片”,要是趕上有新的中外影片上映,那真可謂 “一票難求”,實在沒辦法,大家就只能站在電影院周圍等待別人因種種原因前來退票,而等待、尋覓退票的過程,就叫 “逗票”。這種奇異的現(xiàn)象居然持續(xù)了近20年,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文藝大繁榮、文化生活多元化之后才逐漸消失。

記得那時候,我們這幫小孩子做夢都盼望每天有新電影,最好還是打仗的電影上映。恰好那時我們家靠近南京勝利電影院,記得那是1969年的冬天,南京奇冷,天寒地凍,家家屋檐下都掛上了冰凌。那天傍晚,母親讓我去太平村 (當時南京中山路上一家有名的食品店)購買豬油年糕,剛好路過勝利電影院。忽然我眼前一亮,原來,電影院兩側(cè)的廣告欄里新?lián)Q上了兩張電影海報,都是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,一部是 《寧死不屈》,還有一部是 《創(chuàng)傷》。我立刻趕到售票大廳,只見里面人頭攢動,大家都在往墻上看,哦,原來上面有一張告示,意思是說暫時只賣團體票,過一陣子才賣個人票呢!就在我失望、沮喪的當口,聽見一位老人對大家說: “電影院不賣個人票,看來只能咱們自己想辦法了!”旁邊一個小伙子急不可耐地問:“你有什么好辦法,快說!”老人道: “站路口 ‘逗票’唄!”

記得那兩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在勝利電影院正式上映的那一個月,每天前來 “逗票”的人滿大街都是。有個小伙子挺聰明的,聽他說晚上11點15分的那場電影容易 “逗”到票。那晚我提前個把小時去 “逗票”,電影快開場了,只見一個干部模樣的中年人一邊急匆匆趕路,一邊焦急地看著手表。說時遲那時快,我一步跨上前問他: “同志,有多余的票嗎?”他一看我身后跟上來那么多人,趕緊一把牽住我的手說: “快,你準備好一毛五分錢,跟我走!”

“逗票”成功,我飛跑進入勝利電影院。勝利電影院在當時的南京算是首屈一指的高檔影院,冬天有暖氣開放,恍若春天。記得很清楚,那天電影院放映的是《寧死不屈》。記得 《寧死不屈》中有一個人物,是女主角米娜家的一位高個子年輕房客。這位房客平時愛穿一件煙灰色高領毛衣,眼睛大大的,睫毛長長的,頭發(fā)卷卷的,絕對是一位帥哥。特別是跟米娜在一起時,他總是多情地彈著吉他,真的是帥呆了!當米娜得知這位房客原來是地下游擊隊員后,頗有些困惑: “一個革命者還玩吉他?”米娜的這句經(jīng)典獨白是由那時最有名的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演員李梓配的音,李梓故意把 “吉他”兩個字讀成 “給特”,讓人感覺分外洋氣!

那時同期上映的另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《創(chuàng)傷》,具體情節(jié)已然不記得了,只記得其中女一號名叫維拉,長得特漂亮,特別是她頭上高高聳起的大波浪發(fā)型,在那個相對土氣、閉塞的年代,委實讓年輕人大開了眼界。自從那兩部片子放過之后,一個 “阿爾巴尼亞針” (一種毛衣編織法),一個 “維拉頭”,作為那個年代一種時尚的符號在南京甚至全國流行了許多年。

李泳文并供圖

免責聲明: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所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之原創(chuàng)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。
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。

鐵路資訊

鐵路風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