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寶全

家居城隅,閑暇之余,我禁不住書的誘惑,不顧奔波勞累,常涉足于市區(qū)大街小巷,光顧那些可淘得舊書的書店、地攤或廢品收購店。這種習(xí)慣,自我定居都市后持續(xù)了30余載,追溯起來,緣于那年月初居小城時的囊中羞澀。那時的我常去新華書店,透過柜臺玻璃后那林林總總的書封面圖案,總是去揣測背后的故事。怦然心動之余,我總會因為那昂貴的書價而無奈、沮喪。

一次偶然,我與一個舊書地攤邂逅。在那里,我淘到數(shù)冊心儀已久的讀本,驚喜之情難以言表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《晉陽秋》 《三家巷》 《苦斗》……還有年代更久遠的豎排式線裝書 《竇娥冤》 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 《楊乃武與小白菜》 《今古奇觀》……買回來,我細細品讀,不僅滿足了當(dāng)時的閱讀欲望,而且那些值得珍藏的經(jīng)典讓我的斗室書房蓬蓽生輝。

后來,每次淘得渴望已久的書,我便如獲至寶,這種意外收獲的驚喜可持續(xù)半月甚至更長時間。前幾日,我淘得一本作家葉辛的代表作 《孽債》,彌補了多年的缺憾。也許是我曾當(dāng)過知青的緣故,對葉辛所著的知青生活長篇小說 《蹉跎歲月》 《家教》 《孽債》情有獨鐘。其中,那本 《孽債》被工友借閱遺失。一個月后,待我從偏僻小站回城,書店已售罄,以后幾經(jīng)購買均未能遂愿。那天,躺在地攤上的 《孽債》讓我眼前一亮。我忙不迭地翻看,確實是由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原版書,原價15元,而我只花了6元便購得。真是 “踏破鐵皮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”,我如愿以償,24年后讓它加入了千余冊藏書行列。

當(dāng)然,淘書的喜樂中也不乏遺憾。那本“文革”前我借閱的長篇小說 《武陵山下》,只怨我遲到10分鐘,便被人捷足先登買走,令我懊喪不已,直嘆可惜。這套上下冊的紅色經(jīng)典珍本是1965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,每本定價2元1角。那年的租期短,近乎囫圇吞棗式的閱讀,讓我記住了作者張行,記住了湘西土匪的殘暴以及剿匪戰(zhàn)斗的驚心動魄。得知攤主出售的書價,我以10倍的高價與人商議購買,未果,我只得悻悻而歸。

這些封面破舊、書頁泛黃、已不再散發(fā)油墨清香的舊書,卻被我視為珍寶愛不釋手。重溫捧讀,掩卷良久,我總能品味出新意,那份舊書情結(jié)也與日俱增。沙中淘金,我不斷收獲驚喜與快樂。這讓我不改初衷,樂此不疲地徜徉在淘舊書的喜樂之中。